社交焦虑与双相障碍共生共存?
社交焦虑
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独立的焦虑障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有时,这种情绪和能量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压倒性的。
社交焦虑与双相障碍本是在医学上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一病症,但实际却常常发生共病。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通常会有社交焦虑的经历。这两种病症一旦组合在一起,其危险性不容忽视。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会经历情绪波动,从极度的悲伤和绝望到过高的能量水平,不安和烦躁,也被称为躁狂症。
以下的这些症状,意味着可能同时患有社交焦虑与双相障碍:
伴随躁狂或抑郁,出现惊恐发作和对社交情境的恐惧。
儿童期或成年早期开始出现症状。
当你不是处于狂躁的情绪时,却存在焦虑和睡眠问题的症状。
对双相性精神障碍的常规治疗,反应效果不佳。
社交焦虑对双相障碍的影响
研究表明,约20%的双相型障碍患者会经历惊恐发作,没有情感障碍的的人中只有不到1%会经历。研究还表明,社交焦虑不会单独存在。约80%的有社交焦虑者一生中还会患有至少另外一种精神障碍。
以下是同时拥有双相情感障碍和社交焦虑的危险:
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焦虑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会比只患有双相障碍的人更容易有自杀倾向。
患有双相障碍和社交焦虑的人更倾向于滥用酒精和药物,这可能使两种症状更糟。
社交焦虑使双相障碍更难治疗
患有两种疾病的人在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比单纯的双相障碍患者差。
为什么社交焦虑和双相障碍会一起产生
社交焦虑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很明显存在一种关系,但是不清楚是不是一个会导致另一个,或者说它们是否有相同的起因并一起产生。
研究表明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可能年幼时有躁狂症引起的创伤性经历,导致对社会情境的恐惧。
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可能会滥用酒精或药物来控制某些症状。而滥用和成瘾使社交焦虑症更糟。
两种障碍可能同时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研究表明,患有双相型障碍的人的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几率患有焦虑障碍。
双相障碍和社交焦虑症通常同时发生。社交焦虑导致自杀、酒精和药物滥用的风险增加,并且通常使得双相障碍的治疗更加困难。好消息是,两种疾病都可以得到治疗。采用药物、物理仪器和心理治疗的组合治疗,大多数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得以。
此外,除了社交焦虑,双相障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与一些本科疾病共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偏头痛就是典型的一例。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有文献表明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1%。更有研究显示,在3.7%筛选出具有双相障碍的社区人群中,有15.2%的人同时有偏头痛,与此相对的,在没有双相障碍的人群中仅有7%。一项针对“社区的健康调查”项目36984名社区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者的偏头痛率(24.8%)高于普通社区人群(10.3%),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伴有偏头痛的双相障碍患者多为女性,并多来自低收入人群。
-
生活中患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哪些2021-04-26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人们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而生活中要注意到患上精神障碍的人数不断增加,精神障碍病情的出现,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患精神障碍的问题,会给病人的家庭蒙上一层阴影,大家要多
-
郑州较好的治疗精神障碍医院哪2020-11-13
为什么春天精神疾病高发?春天如何预防心理疾病?精神病患者对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流等气象因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春天,人们因为气压低而感到沮丧。春季周围物体会发出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失调。同时,人体内的神经细胞在春季相对活跃
-
郑州治疗双向情感障碍费用是多2020-08-20
躁郁症也称为躁郁症,通常给个人或他人带来困扰,甚至伤害心理和行为异常。 大多数患者由于持续的症状,频繁发作或严重的严重程度而感到痛苦,因此寻求医疗救助。 少数患者患了重病,但他们并没有感到痛苦,也不认为自己有
-
精神障碍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有哪2020-01-13
精神障碍对于患者的危害很严重,在生活中无论您是发现自己还是周边亲友有精神障碍的早期征兆,建议立即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我们总说精神障碍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那么,精神障碍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有哪些?下面就由郑州金水中医院医生为大家具体讲讲。
-
精神病患者如何护理2019-11-04
精神病在医学上被称为精神障碍。这种疾病会导致病人无法照顾自己、痴呆、语言能力丧失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我操作能力,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科学用药 出院后,患者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服药
-
形成强迫性人格的原因2019-11-04
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一些患者中会引起许多症状甚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会做出许多不正常的行为。因为人格障碍,他们会感到不安,甚至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例如,医生的家庭特别关注儿童的卫生,